我与《信阳师院报》

期次:第500期    作者:吴圣刚   查看:44

  《信阳师院报》是1984年创刊的。那时,我还是大三学生。但因为在校学生会宣传部做学生干部,更因为是学中文的,平时喜欢写文写诗,经常给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帮忙写一些材料,校报创刊时,就被宣传部的老师圈定参与校报组稿、编校工作。
  初创之时,并没有专门的编辑人员,党委宣传部长王巍是主编,编辑是宣传部的年轻人兼职,当时有张德伟、白文蔚、孙俊,后来还有袁建国。编辑校报,大家都是新手,又是兼职,而且那时的编校条件十分简陋,所有的来稿都是手写稿,有的字迹清晰好认,有的就非常难认,每篇稿子都要认真看,认真审,审稿之后大都需要修改,修改幅度大的稿子还要重新眷抄好。定稿之后就是排版校对,这更是技术活。排版是非常麻烦的手工活,要在印刷厂制好的排版纸上画好版样。因为是手工排版,每个版面字数是固定的,排几篇文章,字数都要计算好,不然,要么排不下,要么留下空白。同时,为了增强版面的多样性、完整性,排版还要求交叉错落有致,更要计算精确,工作量相当大,所以,人手就紧张。解决的办法就是抽调一部分学生参与办报。
  我们学生编辑的任务开始主要是组稿,自己写,也动员别人写,写新闻,也写散文、诗歌。再就是帮助编辑老师处理稿件,把老师修改过的稿件眷抄清楚。后来又帮助老师校对。校对是非常细致的工作。当时印刷厂都是铅字排版,排版工人看着稿子一个个挑拣铅字,然后按照版样排好一个版面,其中的差错率很高,你必须一字字、一句句认真校勘,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漏过,把错误全部找出来,用红笔按照编校的规范符号标示清楚,让排版工人更改。校对并不是一遍而成,往往是改了一遍仍然有错,还需要二遍三遍,才有可能把差错减少到误差范围之内。
  当学生编辑时,我们曾经筹划了一次专门组稿,就是诗歌专版。1984年,中文系学生成立了远方诗社,聚集了一大批诗歌爱好者,创作非常活跃,有的诗社成员在国内重要文学刊物发表诗作。因此,我们就想借助《信阳师院报》集中展示一下远方诗社的创作成就。向宣传部领导请示,领导和老师也十分看重远方诗社的影响,决定拿出第四版办一个诗歌专版,这在校报创办初期,是一个重要举措,它让青年学生看到,校报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组稿过程很顺利,诗社的同学都拿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校报优中选优,稿件绰绰有余。诗歌专版刊出,在学生中产生很大影响,进一步激活了校园文化。
  1985年,我大学毕业,留在了党委宣传部工作。那时,校报已经有相对固定的人员,宣传部分配我的是文字材料和理论宣传工作。但是,张德伟、孙俊、袁建国相继调走,宣传部人手少,年轻人都要参与校报工作。因我是中文专业毕业的,又参与了远方诗社的筹办,最初主要是让我负责文艺类的组稿,进行初步的编选。办报初期,对稿件非常慎重,文艺稿件先后专门聘请中文系的张启东、金长民先生最后审定。到了 1986年底,由于张启东、金长民两位老师教学科研工作忙,再加上校报出版的周期缩短,他们偶尔顾及不了编审工作,主编让我全面负责文艺稿件的编选、审定,也就是校报第四版的编辑工作。因为是文艺版,我们给这个栏目取了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浉水”。
  当时实行的是栏目负责制,谁编辑的稿子谁负责画版、校对、定稿、定版,就是从组稿到报纸出版完成整个流程。所以,编选、修改稿件并不是特别麻烦的,真正费事费时的是校对。校报最初在信阳市印刷厂印刷,再转到信阳陆军学院印刷厂,后又改为信阳报社印刷厂,无论哪个都与学校有一段路程。那时,交通不便,除了 2路公交车,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到印刷厂校对,要么挤公交车,要么骑自行车,有时坐车去,回来赶不上公交车,甚至要走着回来。所以,每次去校对,几个人一起,都尽可能借一辆自行车,省的晚了回来不便。而校对的繁琐必须非常有耐心。因为都是铅字印刷,工人排版费时费力,他们都希望尽可能不要改动,或者不要改动太多,尤其是排好版的稿
子内容再改动,工人们特别不乐意,就得耐心和工人商量,因为动一点内容,有可能整版都要重排;即使是他们自己排版的错误,能不改的他们也不愿意费事。所以,校对还要和排版工人相处融洽。当然,自己校对自己编辑的版面比较有利,因为每篇稿子在编辑时都过了几遍,字词句都很熟,错误就容易发现。但是,如果是原稿中存在差错,也可能容易一掠而过。一般是第一次校样拿回来校,二校看差错情况,如果差错少,也可以在印刷厂校,三校时基本是在现场看着工人改着校,然后定稿下版。
  原来是把最后校样拿回来,让主编审定后签字下版。但这样比较麻烦,而且拖时间。后来,随着校报出版期数的增加,主编也没有时间一点点审核,所以,就只审核送印刷厂前的稿子,让我在印刷厂校对完毕,对整个 4版的内容最后审读一遍,然后定稿下版。这无疑增加了我的压力。开始,我不敢接受,一是承担不了责任,二是觉得有专门负责报纸的同事,害怕节外生枝,惹麻烦。但主编坚持,说是交给我的任务,我不得不接受。从此,每期报纸在印刷厂校对下版之前,我都要小心翼翼地把 4个版面全看一遍,特别是第一版的重要新闻和文章,首先审核标题有没有错别字,然后再审文章,力争不出差错。这是个责任大且苦和累的活儿,每次几个人校对结束,我都要抓紧把 4个版面的内容都细致看一遍,发现问题还得指出来,有时别人未免乐意。但领导压给我的任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算起来,我参与《信阳师院报》编辑有 10年时间,亲身经历了校报从草创到不断成为河南省高校比较有影响的校刊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由学生到兼职编辑,不但编报,也为校报写文章,既有受命写的学校重要新闻,也写了一些评论、社论,当然还有一些闲情逸致的小文章,自己也伴随着校报成长,直到 1994年 3月,我调离了宣传部。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虽然不再编辑校报,可《信阳师院报》仍然是我割舍不了的情怀,我仍然把工作、生活中的思考、感悟写成不同形式的文章,送给校报,承蒙校刊不弃,经常见诸报端,也算是我对校报情感的一种寄托!(作者系我校文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