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期次:第527期    作者:李珂慧   查看:112

  三秦大地上,皮肤黝黑的老农民站在坡上眺望,眼前田野广阔,脚下黄土皑皑。他巴望了一辈子也没能当上唢呐匠,便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游天鸣身上――刚满十三岁的他瘦弱腼腆,呆头呆脑,畏惧父亲又无比心疼父亲,这便是电影的开场,平淡、朴实、娓娓道来。没有刻意做旧,却格外动人心弦。
  少年游天鸣曲折学艺,终日与唢呐为伴。光阴一晃而过,昔日少年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唢呐匠人,师父焦三爷慢慢老去。一代技艺传承到此已是圆满,想来唢呐声依旧会响彻黄河两岸。可是传统与现代的猛烈碰触,使得曾经坚定伟岸甚至有几分高傲的老头子不得不发出凄凉的哀叹:“规矩变了!”哀叹后他拂袖而去,其实何止是规矩变了,风俗民情都变了。式微了的唢呐匠,面临消失的中元节、乞巧节……它们都是一个符号,印记着人情旧俗,却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消逝着。
  坦然放弃或毅然坚守,是生存与理想之间的抉择。观影至此,或许人们坚信游天鸣会选择唢呐———因为他向来信守诺言。尽管当初学习唢呐并非他所愿,但数十年唢呐相伴的岁月,早已使它早植于骨融于血,弥散在身体各处再难消除……可是个人的力量又怎敌得过时代的浪潮?现代化进程下一己之力不过是螳臂当车。后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是时候欢欣鼓舞了吗?不。若最后一批传统工艺的坚守者和传承者消失时,即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也只能以文献、影像的方式存在了。某时人们不经意怀想起岁月里这篇史诗会发现,最简单的观赏心愿早已成为遥远的奢望。
  人总是喜新厌旧,但又时常怀往,可那些积淀着先民智慧和过往记忆的优秀文化传统或许等不到我们的醒悟。它们只会说:“此去,便是永别”。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子孙后辈想起当年,连缅怀之物都无从寻觅,提起先人智慧时只剩发黄纸页上的干枯记载和生硬冰冷的荧幕影象,文脉不复,传统不存,子将若何呢?莫要让珍贵的优良传统在哀叹中有去无回――它们已经太孤独了。
  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这部电影留给我们的思考,而解决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在漫漫路途上潜心探寻。